
信息流算法是什么?是怎樣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的?
發表日期:2021-12-31 文章編輯:洛壹網絡 文章來源:網站建設公司
2021年的網民有些叛逆,這一年,“逃離算法”成為很多人關心甚至親自實踐的壯舉。
算法信息流似乎已經粗暴地塞滿了我們的目光:電商的推薦信息流永遠刷不到盡頭;就算誰也沒關注,時間還是會被抖音吸光光;曾經頗為保守的微信訂閱號再次改版,干脆折疊了關注的內容,接上推薦信息流……
目之所及,都是算法,不管打開什么App,都在被觀察被記錄被分析,然后體現在那個“自以為是”的信息流中——掌控感全無,這滋味并不好受。
對于算法的反思一直都在,今年尤甚,而這并不是中國網民獨有。當時今日,算法信息流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爭議。
就在上周,社交平臺Instagram終于松口,表示在2022年初將把時間排序的信息流選項還給用戶。這是該平臺在2016年更改信息流之后,首次正式宣布此種計劃。
在這背后,是其母公司Facebook遭受的口誅筆伐,或將訴諸新的立法以促使平臺公布算法細則,甚至強制平臺允許用戶停用算法推薦。
于是,我們得以看到頗為矛盾的兩面。一方面,算法信息流的領地還在擴張,微信訂閱號是如此,國外的視頻平臺Youtube也是如此,其最新推出的短視頻信息流Shorts,采用純算法排序。
但另一方面,算法信息流也在被迫回縮。TikTok也在近期表態,正在測試新的技術手段來限制平臺有害信息的傳播。我們的信息流“算法過剩”了嗎?全世界都在問這同樣的一個問題。
A
反對算法信息流的人們,往往懷念的是前算法時代。雖然算法推薦在互聯網平臺的應用非常早,但真正影響一代網民接收信息方式的時間節點,還是要數2016年。
國外的Twitter、Instagram,國內的微博,都是在對時間線信息流進行了大改,并完全覆蓋了之前的時間信息流,不可謂不激進。
彼時國內外網民習慣了打開App,查看自己關注的人都發了些什么,時間由近及遠,徐徐展開。
突然從純時間信息流,被一腳踢進算法時間流,一個月前的和三天前的內容、關注的和沒關注的人,全都混在一起,只感覺混亂與嘈雜。
微博早在2012年就開始逐步嘗試做“智能排序”,2016年的改版更是把用戶整懵。怕你們忘記五年前自己有多怨念,請允許在下互聯網考古翻出那時的網友評論:“我是個正常人,能自己往前翻微博。”
你怨念你的,平臺運營平臺的,就這么蒼白地嚎了兩年,直到2018年,Twitter才終于給用戶加了個選項。用戶可以點擊幾下,選擇時間排序顯示信息流。很巧的是,微博也在同一年這么做了,比才下決心的Instagram早了好幾年。
現在,你打開微博點擊“關注”里的“最新微博”選項,就可以按照時間排序看消息。
但是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平臺這么做了但是沒宣傳,且入口不算明顯,沒發現還能這么操作的大有人在。
第二是,這個選項是給你了,但是你每次使用都要設置一遍。比如你打開微博,點擊了兩下,看到了時間信息流,關閉軟件再回來的話,還得再來一遍。
很多微博用戶在信息流改版之后,逃向“微博國際版”,這個版本的App在蘋果商店的推薦語都是:“享受時間序刷微博。”
微信訂閱號的改版也是同樣的思路,2020年微信訂閱號改版,打亂原有的倒序時間線,引來一番吐槽。今年再次傳出測試新版信息流的方式,訂閱號信息流將折疊已關注消息,并接上推薦信息。只不過改來改去,時間信息流一直都在,沒有完全退位過。
怎么看,這樣的選項給得也并不大方,更像是一種“友情幫助”,算法信息流依然是主角。
如果說經歷了信息流改版的老牌平臺,尚且把這個選項保留給用戶。那近幾年崛起的以算法見長的平臺,則是壓根不在乎這件事了。
如抖音,就算是切換到“關注”頁面,你看到的雖然都是你關注的博主發布的內容,但排序并非純時間序列;甚至,你的“關注的人”列表,也會因為雙方的互動頻率等,發生排序的變化。
也就是說,“純時間排序”這件事,在抖音不存在。
如今,在國內能看到純凈時間線信息流的,恐怕只有微博國際版、微信的朋友圈和豆瓣了。
B
社交平臺對算法信息流的愛,可謂有理有據。
時間線排序雖然干凈,但也“無聊”,在這種模式下,你沒有動力在剛刷完微博之后十分鐘再打開一次。據2014年Facebook的一份內部報告,關閉推薦算法,會導致一系列后果:用戶瀏覽的時間更少、發布信息的頻率降低,然后,他們返回平臺、登錄平臺的頻率也降低了。
算法信息流本身就是一門生意,它與廣告是一對好兄弟。打破時間線,讓“花錢買曝光”的粉絲頭條功能更好用了一些。微博的2017 年Q3 財報顯示,9月活躍用戶數較上年同期凈增約 7900 萬,廣告和營銷營收同比增長 77%。
就連“不知信息流”的微信,也在近幾年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在推出了看一看之后,張小龍曾在2018年的微信公開課上說,不認為訂閱號是信息流,它只是一個集合,“想看信息流可以去看一看”。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微信訂閱號也變了。
沒辦法,微信訂閱號在純時間排序中遭遇了瓶頸。一直被外界認為去中心化明顯的微信,自然不想看到大V成為新的中心化流量入口。添加算法進來,相當于變死水為活水,沒關注過的,你也能看到,錯過的精彩內容,也得以再次出現在你的眼前。
如今,殺時間大王抖音(或TikTok)已經用實力形成一陣算法崇拜,不管是多打開幾次,還是打開以后多刷一會兒,對于在競爭中奔跑的平臺來說,都是同一回事兒:吸引你,留住你。
人的一天就24小時,管你是社交平臺、圖文平臺、短視頻平臺還是啥都有,注意力給了別人就給不了你,不用算法信息流,用戶都夸你然后在抖音一刷仨小時,做慈善嗎?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除了豆瓣沒人做。
讓信息流“算法”起來,對平臺來說更像是一種勢在必行,而不是任性的選擇。
C
被按頭喂算法,就像你媽覺得你冷,并且逼你穿秋褲一樣。外面是不是真的冷不重要,穿秋褲不是自己選的就很惱火。
況且你媽讓你穿秋褲這件事,好歹還有點溫情在里頭,平臺給你塞算法——猜你喜歡;為你推薦;關注的人也關注了XX——就是真的噎人。
這也是為什么縱然平臺有一萬個正當的理由,什么那么多公眾號你看不過來啦,我不給你推薦你很難找到新內容啦,這個內容看得人少但是數據證明它很不錯啦,用戶永遠可以不服氣:關我啥事?以及,關你啥事?
在Facebook為自己辯駁的過程中,就有舉不少例子,為此公布了不少內部文件。其中有報告稱在測試過程中發現,如果給用戶以時間信息流,用戶會因為無法高效找到信息,而在網絡上花費更多時間。
這樣的好心好意顯然不夠強有力。接收更多信息,觀看更多信息,然后呢?不是都信息爆炸了嗎,“低效”一些不是更好嗎?
其次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沒有感情的算法有時候會將危害放大。這次對Facebook的算法指摘,其實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加劇種族歧視”、“加重未成年女孩容貌焦慮”之類的問題上。
國內類似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最近的就是9月小紅書的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事件。在用戶搜索親子樂園信息后,出現了很多未成年人生活視頻,其中不乏一些“擦邊球”內容。
小紅書后來道歉稱存在審核漏放問題,但算法信息流的另一個問題是,那些沒有“壞”到被審核擋在平臺外的內容,通過推薦高頻充斥在一個人眼前的時候,也會有量變引質變的可能。
對于這個問題,Facebook也自有辯駁。首先是“平臺”只是個展示信息的媒介,這一點幾年前張一鳴也有說過類似的話:“我們不是媒體,我們更關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
只不過這個說法在2021年已經不被買賬,發布內容的不是你,但分揀信息的是你,責任摘不清。
算法信息流“有用”,但不見得“好用”,庫克在今年1月的電腦、隱私和數據保護會議上的批評正中要點:“在虛假信息和陰謀論泛濫的時刻,我們不能再對一種技術理論視而不見,這種技術理論認為所有的參與都是良性參與——(參與)時間越長越好——而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收集盡可能多的數據信息。”
現在的算法是否讓惡更惡的危險?是有的。但是回到時間信息流,時不時就是解決方法?倒未必。
對算法信息流持肯定態度的觀點并不少,一些網友表示,現在如果是純時間信息流,會無聊到刷不動,還是算法信息流比較“有意思”。
純時間信息流和現有的算法信息流,似乎都不完美。但可惜,目前人類也就這水平了,對時間信息流的復古嘗試,看來更像是平臺的權宜之計。而對于這道并非在A與B之間做簡單選擇的題目,我們目前能做的,興許還是將時間信息流的地位提高一些,將主動權真正交還給用戶。
畢竟,面對“算法過剩”,感覺到沒有掌控力的人們,最有可能產生兩種反應,一是干脆逃跑,二是有一天小聲嘀咕終于積攢為驚聲尖叫。
本文鏈接:http://www.bgnrnt.com/news-details-40-608-1.html
版權聲明:
1:本站所有內容均由互聯網收集整理、上傳,并且以計算機技術研究交流為目的,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存在任何商業目的與商業用途,如描述有誤或者學術不對之處歡迎及時提出,不甚感謝。
2、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4724325@qq.com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