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數字經濟的十大事件
發表日期:2022-01-17 文章編輯:洛壹網絡
在即將過去的2021年,數字經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乘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東風,企業數字化轉型延續著2020年的發展勢頭持續加速,SaaS迎來新一輪爆發。
我們看到,平臺生態正在構建,細分產業需求正在釋放,國產化替代正在顯現。各大廠商圍繞新場景、新業態展開探索,進而帶動了大量投資需求。據天眼查數據,截至2021年11月,企業服務領域今年共獲得融資1700余次,融資總額超過5000億元。海比研究院預測,2022年,我國企業數智服務市場總體市場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未來三年總體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0%。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總體市場規模、云服務市場結構、技術成熟度等方面,我們與海外領先者仍存在差距。
2021年的SaaS圈有哪些值得回顧的大事,又將如何影響2022年的行業發展?36氪企服點評特別為您盤點2021年SaaS十大事件,以供參考。
1.“十四五”規劃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2021年3月,“十四五” 規劃首次提出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的新經濟指標,明確要求該指標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并多次提到數字化轉型。
據了解,“十四五” 期間,工信部將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促進工程”,助推數字化發展、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升級。到2022年底,組織100家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為10萬家以上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推動10萬家中小企業業務“上云”。
2. 工信部重拳整治“屏蔽外鏈”
長期以來,互聯網平臺屏蔽外鏈、圍墻高筑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擾亂了市場秩序。今年7月,工信部啟動了為期半年的互聯網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屏蔽外鏈正是此次整治的重點之一。9月,工信部召開“屏蔽網址鏈接問題行政指導會”,要求企業分步驟、分階段解決相關問題。騰訊、阿里、字節等互聯網企業紛紛表示將嚴格按要求落實。
互聯互通是互聯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互聯網應當走向開放共生,而非彼此割裂。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此次整治意味著反壟斷治理正不斷走向深化,平臺流量將被分流,巨頭間的競爭模式將被改變。對于廣大用戶,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則為私域運營鋪開道路,企業將獲得更多觸達消費者的方式。
3. 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
今年,我國首部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為個人信息、企業數據提供了有力保障。
9月1日,《數據安全法》正式施行。法律明確數據安全主管機構的監管職責,建立健全數據安全協同治理體系,提高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數據出境安全和自由流動,促進數據開發利用,保護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法律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對大數據殺熟、人臉信息的處理作出規制,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投訴、舉報工作機制等。對廣告行業來說,數據是形成用戶畫像,進行精準營銷的基礎。該法規的落地,意味著企業的部分行為可能會觸及監管紅線,如何在合規的前提下收集用戶信息將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
4. 雙碳“1+N”頂層設計出臺
今年兩會,“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升級為國家中長期戰略。
10月24 日,《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該意見作為“1+N”政策體系中的“1”,對未來雙碳工作的開展進行了總體規劃和部署,從“節約、提效、降碳、增新”等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舉措。其中提到,深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綠色制造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大工程,觸及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大環境下,企業對碳減排、碳管理的探索,將為SaaS廠商帶來新的市場機會。
5. 阿里、華為、騰訊三大云生態建立
生態是今年SaaS圈的關鍵詞。11月,在“2021騰訊千帆戰略發布會”上,騰訊公布了千帆生態計劃實施18個月以來的建設成果。繼玉符賬號連接器、鵲橋數據連接器、神筆應用連接器之后,騰訊發布了場景連接器,繼續擴大企業應用連接器矩陣,助力各行各業快速構建和連接SaaS應用。
縱觀國內SaaS生態,另外兩朵云的戰略與步調也各不相同。阿里云在2019年表明“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的策略,倡導”被集成“。華為云入局較晚,但勢頭迅猛,在今年推出了SaaS星光計劃,提供拓展市場空間、品牌聯合、聯合創新、技術支持四大權益。未來三朵云SaaS業務的發展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還有待時間驗證。
6. Tableau“退出” 中國市場
今年11月,Tableau向客戶發送郵件稱,將于2021年11月17日停止在中國大陸的一切直接性經營活動,并于2022年1月31日終止現有的中國大陸的合作伙伴關系。Tableau產品在中國區的銷售將由阿里接手,整合到Salesforce與阿里的合作體系。
作為BI知名廠商,Tableau于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2019年,被Salesforce以157億美元收購,這也是Salesforce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究其退出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一是Tableau在國內市場份額較小。二是面對本土BI與其他海外BI的夾擊,Tableau無法適應國內市場的需求。
7. 商湯成為國內 AI 第一股
12月30日,商湯成為國內AI第一股,正式登陸港交所。
商湯科技成立于2014年,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根據沙利文權威報告,以2020年收入計算,商湯科技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智能企業。作為“AI 四小龍”之首,其2020年營收超過了曠視、依圖、云從三家的總和。
商湯的上市之路經歷了一波三折。12月10日,在原定IPO定價日的這一天,美國將其列入投資黑名單。這一幕對商湯并不陌生,早在2019年10月,商湯與大華科技、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就曾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12月20日,商湯科技宣布重啟全球招股,原基石投資者中的外資機構全部替換為中資,投資規模進一步提升至5.1億美元,足見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領域的信心。商湯的上市或將成為觸發未來AI發展的關鍵點。
8. 政策驅動下,電子簽名賽道持續火爆
在2020年初疫情的推動下,各行各業對電子合同的需求被極大地釋放出來。據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電子簽名簽署次數突破500億大關,較上年同期增長317.51%。電子簽名行業規模已由2016年的8.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08.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66.3 %。
2021年以來,在各項政策的驅動下,電子簽名市場快速擴張的勢頭仍在繼續。據艾瑞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已有16個省推出了電子印章管理辦法、電子印章推廣行動方案等相關政策。從政策中可以看出,覆蓋范圍已從公共服務,逐漸滲透到住房、就業、金融、電商、旅游等多個領域;執行力度已從大力提倡向高頻應用,應用盡用,互通互認過渡,大大加快了電子簽名在各個場景下的落地。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電子簽名市場頭部效應明顯。今年,兩大頭部廠商e簽寶、法大大分別獲得12億元、9億元大額融資,資本競爭越來越激烈。有觀點認為,行業應警惕資本在計劃投出寡頭的過程中,因過度競爭帶來的負效應。
9. Log4j2 曝高危漏洞
12月9日,Apache Log4j2組件被曝出現高危漏洞。作為最常用的Java程序日志監控組件之一,Log4j2被全世界企業和組織廣泛應用于各種業務系統開發。業內人士稱,該漏洞影響的是全球幾乎所有的互聯網企業。
工信部通報稱,作為工信部網絡安全威脅信息共享平臺合作單位,阿里云在發現Log4j2組件嚴重安全漏洞隱患后,未及時向電信主管部門報告,未有效支撐工信部開展網絡安全威脅和漏洞管理。經研究,暫停阿里云作為合作單位6個月。阿里云回應稱,因在早期未意識到該漏洞的嚴重性,未及時共享漏洞信息,之后將強化漏洞報告管理,提升合規意識。此次事件給國內網絡安全界再度敲響警鐘。
10. 企服投融資持續活躍
據天眼查數據,截至2021年11月,企業服務領域今年共獲得融資1700余次,融資總額超過5000億元。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互聯網投融資運行情況報告,企業服務板塊投融資活躍度遙遙領先于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其他領域。現從中摘選出今年企服領域融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案例,以供參考。
本文鏈接:http://www.bgnrnt.com/news-details-40-626-1.html
版權聲明:
1:本站所有內容均由互聯網收集整理、上傳,并且以計算機技術研究交流為目的,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存在任何商業目的與商業用途,如描述有誤或者學術不對之處歡迎及時提出,不甚感謝。
2、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4724325@qq.com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