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人民幣試點再擴圍,第三方支付們慌不慌?
發表日期:2022-04-24 文章編輯:洛壹網絡 文章來源:深圳網站設計
數字人民幣試點再擴圍,迎來第三批試點城市,新增了重慶、天津、廣州、福州、廈門以及浙江承辦亞運會的6個重點城市。至此,數字人民幣的試點地區增加至23個,并拓展了更多場景應用,比如福建就領先全國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的高速公路場景應用。
在二級市場,受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圍的利好刺激,數字貨幣板塊持續拉升,科創信息、楚天龍、東方國信等股均迎來上漲。
從產業場景到資本市場,數字人民幣的動向持續影響著各類商業板塊的活動,自然也少不了站位最近的互聯網領域。
就在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擴圍之后,美團率先宣布,面向新一批試點城市居民發放數字人民幣民生消費補貼。僅在一周內,美團APP就新增了超140萬用戶嘗試使用數字人民幣,平臺日均數字人民幣交易用戶數環比上漲超3倍,日均數字人民幣交易金額環比上漲超4倍。
京東緊隨其后,面向新試點11城發送最高110元的數字人民幣大禮包活動。同時,根據京東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京東線上已綁定子錢包超350萬個,數字人民幣累計超200萬人進行了330萬筆交易,累計交易金額超過2.2億。
各大主流互聯網平臺陸續接入數字人民幣試點使用,一場以普及數字人民幣為主導的支付體系變革正在互聯網領域悄然發生。同時,這似乎也不可避免地沖擊到了原來第三方支付領域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主導的雙巨頭格局。
新的秩序在建立,舊的體系必然松動。在第三輪試點擴圍之后,微信支付很快宣布在所有試點地區全面開放對數字人民幣的支持,打通使用。對于自身的流量以及場景陣地,微信支付更是沒有絲毫保留。
由此,數字人民幣的強勢進位,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下,對于國內的支付體系建設而言,是否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拐點?過去的雙巨頭支付寶、微信支付如何自處,緊隨其后的華為支付、小米支付、京東支付們又將迎來怎樣的機會?
兩場「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多維博弈
在數字人民幣誕生的背后,有兩場「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多維博弈是不可忽視的。這兩場博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數字人民幣的地位以及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關系。
第一場博弈是貨幣層面的。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的演講,央行對發行數字人民幣的意思很明確,在數字化時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全球性穩定幣正在試圖發揮貨幣的職能,以去中心化地方式來處理民間支付交易,存在著非常大的金融風險,也侵蝕了國家的貨幣主權。
由此,以新技術對M0進行數字化,即發布數字人民幣,在數字經濟領域進一步確定并強化央行的中心化監管體系,很有必要。簡單來說,就是以中心化的數字人民幣來對抗去中心化的穩定幣,從而提高對數字經濟的監管水平以及維護國家貨幣主權。
第二場博弈是支付層面的。目前,在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兩者的市場份額加起來超過九成,是當之無愧的雙巨頭。這種雙巨頭的寡頭格局,實際上在支付領域就已經形成了市場中心化的趨勢。
對于國家整體支付體系的建設而言,市場端是不允許出現中心化的。從2021年開始,支付領域反壟斷的聲音也愈發響亮,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就指出,要“推動平臺企業有序開放支付接口,不能考慮某一家機構,要真正向所有支付機構開放,嚴禁排他性、歧視性支付協議”。
面向支付領域,以反壟斷為名義的去中心化,避免一兩家獨大,打造更開放更多元的第三方支付格局將是接下來市場的主流。由此,數字人民幣的發行就成了非常關鍵的一步棋,將有很大的可能對支付寶、微信支付雙巨頭過去在互聯網領域建立起來的固有優勢打破,將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特別是緊隨其后的小米支付、華為支付、京東支付等,拉到同一水平線進行公平競爭。
華為支付、小米支付、京東支付們的風口來了嗎?
隨著數字人民幣的普及,過去建立起來的移動支付體系的邏輯是可以顛覆的。而建立在這種顛覆的基礎上,雙巨頭的固有優勢就能被打破,隨之而來的就是華為支付、小米支付、京東支付等追隨者的機會。
首先,數據人民幣占據著絕對意義的中心位置,支付寶、微信支付長期沉淀的備付金體系將持續瓦解。
剛剛,我們說在現有的移動支付格局下,市場的中心位置是屬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但,這并不準確,真正位于中心位置的應該是人民幣,但是在數字領域,人民幣的紙幣形態并沒有什么存在感,很容易就被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備付金(簡單理解為賬戶資金吧)給“替代”了。
最直觀的感受,我們在支付過程中考慮用哪個支付軟件,實際上思考的并不是錢有多少,而更多是錢在哪的問題。支付寶有余額,就用支付寶,微信錢包有錢,就用微信支付,久而久之兩者就成為了大家的高頻支付渠道。
但,一旦數字人民幣普及,這種情況是有可能會轉變的。人民幣在數字領域重回中心位置,就好比現實世界中我們口袋里有錢,就不必再考慮刷哪張卡的問題。
在這種轉變之下,留給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機會也就越大——用戶不必被賬戶資金所限制,反正都是統一用的數字人民幣,只要考慮哪家平臺好用,或是哪家平臺有優惠即可。因此,各大第三方支付平臺都將處于同一體系(即數字人民幣體系)上展開公平競爭,拼UI、拼體驗、拼運營或將成為接下來各大平臺的重點。
其次,數字支付的渠道將迎來更劇烈的分化,從軟件到硬件,都得全面為數字人民幣的普及而鋪路。
今天,我們可以發現,大多的第三方支付渠道都屬于軟件接口。支付寶、微信支付雙巨頭的成功很大程度都依賴于阿里和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廣泛布局,不管是零售場景還是社交場景,自家的支付都能很好地嵌入其中,得以打造成為一個高頻觸點。
而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軟件的主導地位或將被稀釋,由硬件接口承擔起一部分的支付觸點。在數字人民幣的普及過程中,就已經釋放了類似的信號。
在華為開發者大會HDC上,華為就發布了與中國工商銀行在數字人民幣軟件包使用場景上進行創新合作成果:用戶只需將數字人民幣錢包綁定到華為Watch3系列手表上,支付時使用手表進行碰一碰快捷支付,即可體驗數字人民幣在穿戴上的創新功能。
據悉,華為錢包構建的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受理組件方案,隨著HMS Core 6.0一同發布,還將通過Wallet Kit逐步開放給行業伙伴,并在2021年12月應用在充電樁場,率先在廣東深圳羅湖區落地。
由此來看,對于華為支付、小米支付等一類背靠品牌物聯網生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若能抓好數字人民幣在硬件端的接入布局,就很有在未來的時間內借助本已布局完成的物聯網生態推動自家支付平臺的爆發。
最后,第三方支付平臺將如何自處呢?大可推測一下,數字人民幣帶來的金融普惠性,或將倒逼所有第三方支付玩家回到自家的生態主場進行閉環運營。
怎么理解?簡單來說,隨著數字人民幣的普及,在任何場合都能使用數字人民幣的情況下,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這些第三方支付入口的獨立必將迎來削弱。從用戶的視角來說,還是那句話——反正都是用數字人民幣,有微信的就用微信支付,用華為手機的就用華為支付,戴小米手表的就用小米支付,哪個方便用哪個,也就不必要再考慮太多的入口。
那么,接下來什么才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依仗?背靠的品牌生態,如阿里的零售,騰訊的社交、華為的1+8布局,小米的手機、智能穿戴等。只有把自家的生態打出來了,或許才有可能進一步推出自家的支付平臺,后者很大程度上必須協同生態進行運營和推廣。
簡單來說,當騰訊失去社交霸主地位,那么微信支付很有可能在未來就將迎來沒落。同樣的,當小米的手機、智能穿戴等物聯網硬件賣不出去,那大概率也不會有人特地去用OPPO、vivo、華為、榮耀等品牌的手機下載一個小米支付APP。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支付體系的底層邏輯也就完全改變了,對于微信支付、支付寶雙巨頭的追擊者,即華為支付、小米支付、京東支付而言,風口正在打開。
結語
就數字人民幣的發布而言,從貨幣層面到支付層面,得以確立的趨勢有兩方面:第一,強化人民幣在數字經濟領域的中心位置,維護國家的貨幣主權;第二,促進市場的多元支付格局形成,避免一兩家獨大使其平臺的備付金在特定領域或場景中出現“僭越”趨勢,保證不可能具備M0的地位。
簡單來說,中國的支付體系既要獨立自主,也要開放多元。而在這種導向上,伴隨著數字人民幣的發布,將會在市場端留給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相比以往更多的發展機會與增長空間,勢必會影響著未來一段時間內第三方支付行業格局的變動。
本文鏈接:http://www.bgnrnt.com/news-details-40-695-1.html
版權聲明:
1:本站所有內容均由互聯網收集整理、上傳,并且以計算機技術研究交流為目的,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存在任何商業目的與商業用途,如描述有誤或者學術不對之處歡迎及時提出,不甚感謝。
2、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4724325@qq.com第一時間處理;